近年來,濟寧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堅持改革創新,聚焦綠色發展,不斷加快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,累計實施省級以上小流域工程33個,創建國家、省級水土保持示范9項,水土保持空間管控推進迅速有力。2024年水土保持率達到92.22%,較上一年提高0.54個百分點,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持續健康長足發展。
一、狠抓改革創新,著力推進小流域工程早開工見效 一是優化前期環節,千方百計推動工程提前開工。以群眾所需所盼為目標,在設計階段充分征求鄉鎮、村及群眾意見,并加強與自然資源與規劃部門對接,確定土地屬性,確保新建攔蓄工程、道路等涉及新增占地措施的用地“綠通”。在實施方案早批復基礎上,持續優化項目財評、招投標等前期工作,為早日開工爭取寶貴時間。如鄒城市在多方爭取努力下,解決了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地方配套難、財評時間長等問題,地方配套從收取的水土保持補償費中全額列支,并充分利用春節空閑檔期進行招投標,有效壓減了前期1至2個月時間,推動工程早開工建設,實現了項目建設第一季度開工、汛前基本完成。 二是創新建管模式,抓實質量進度。不斷優化項目實施,加強時序進度管理,強化過程控制,環環相扣、壓茬進行。進場施工前完成占地、占青等遷占工作,保障項目順利啟動實施。項目縣結合實際靈活組建項目法人,充分考慮基層的參與性,調動相關各方的主動性,確保問題及時解決、項目建設快速推進。為加強質量控制,開工前辦理質量與安全監督手續、接受質監部門的監督管理,并委托第三方機構全程開展質量檢測。針對水保工程施工季節性強的特點,我市因時制宜、合理安排施工時間,道路、梯田措施在春耕前完成,塘壩、谷坊、蓄水池等工程在汛前完成,2024年國家重點工程梨杭小流域塘壩工程,4月建成即成功蓄水1萬多方,在去年的春旱抗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解決了周邊300畝農田和附近丹參種植基地的灌溉用水難題。三是做好建后管護,保障工程效益長久發揮。建設是基礎,管理是關鍵,竣工驗收后接著辦理產權移交,項目鎮或村為管護主體,落實管護責任,明確工程的管護范圍、內容、職責、目標和安全等,推動管護工作制度化、規范化。水保工程多由受益群眾使用,缺乏管護技術和資金,為此,我們印制了濟寧市“四荒”水土流失防治綜合治理技術導則和小流域運行管理規程,現場指導培訓、答疑解惑,同時,積極爭取財政資金對已建工程進行管護提升,2023年、2024年共計投入550余萬元經費,有力保障了工程管得住、用得久。二、立足“早”字,推動禁墾陡坡地范圍早劃定公告我市在禁墾陡坡地范圍劃定上“早動員、早部署、早開展”,緊盯國家、省有關部署要求,主動對接省廳,詳細了解政策標準;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推進方案,明確了任務目標、時間節點,明晰了技術路線、劃定方法;集中抽調技術人員組織實施,實行周調度、月通報;多次召開專題會議、技術交流會議,研究推動劃定工作。各縣(市、區)比、學、趕、超抓好落實,雖然地方財政困難,但仍想方設法爭取資金,及時委托開展劃定工作。在劃定過程中,省水保處領導、省水科院專家多次到我市幫扶指導、把舵定向,市、縣技術人員、服務支撐單位靠在現場、全力以赴。2024年,在時間緊、任務重、困難多的情況下,堅定先行先試、攻堅克難、奮勇爭先的信念,我市繼嘉祥縣劃定成果首個通過省級審核并公告后,全市范圍內完成禁墾陡坡地范圍劃定,并率先上報省廳。經審核,全市劃定禁墾陡坡地范圍57平方公里、352個圖斑,涉及6個縣市、32個鎮街道,截至目前,已完成5個縣市的劃定成果政府公告。三、抓好政策落實,推動生產建設項目早落地投產我市境內生產建設項目多,國家、省級園區多,錨定生產建設項目落地快、建得好、見效早,充分釋放水土保持政策紅利,我們把水土保持工作前移,持續開展項目立項信息核查、篩選,工作靠前做,立項即告知水土保持工作事項,讓建設單位少跑路、不走彎路,讓數據多跑路。創新監管方式,項目開工后,主動跟進、上門服務,開展服務式監管,與建設單位面對面交流,共同探討優化方案,賦能項目建設,有效解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落實不全、不到位等問題,實現生態、社會、經濟效益共贏。做好驗收服務,對驗收報備事項,即來即辦、當天辦結,同時加強對在建項目的驗收時間管理,有效控制了生產建設項目因未通過自主驗收就投入使用的違法現象。
|